查看原文
其他

《三十而已》:为何都市剧大多物欲横流?

海皎 印客美学 2023-04-22

《三十而已》是最近热搜榜单上的常客。

全职太太顾佳、沪漂王漫妮、上海本地姑娘钟晓芹,在30岁的节点,她们的事业、婚姻和爱情都发生了转折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《三十而已》中的物欲横流

《三十而已》火了。

各种充满爽感的撕逼和奋斗暂且不提,婚姻和爱情中的冲突也不赘述。小印关注到一点是,无尽的物欲和穷人的缺位。

先看看这三个女人的经历:

顾 佳
为了儿子进入贵族幼儿园,搬进学区房,精心准备面试;为了自家公司的订单,处心积虑地混进资源丰富的顶层贵妇太太圈,走捷径获得了利益,也摔了跟头。


王漫妮
王漫妮似乎是普适性白领的映射,作为奢侈品店的销售,租房奋斗,然后遇上了梦想中的情人,有趣而多金,送车送鞋送车位,参加音乐会品酒会金融会,却是一个名义上不婚主义的海王。


钟晓芹
钟晓芹经历怀孕小产,与婚内冷暴力的丈夫离婚,然后马上获得年下弟弟的追求,业余写的小说成为爆款,成功暴富。


女人的三十岁一直话题度很高,从各种角度剖析的言论很多。

剧中不同阶级的女人面对的生活难题,以及优点、缺点都一样明显的男人,都引起了大量的讨论。

一夜之间,《三十而已》似乎成为都市女性剧的标杆。


哪怕没看过的人,估计也刷到过几个片段和话题:太太圈的爱马仕社交、莫奈的睡莲挂客厅、贵族幼儿园的鄙视链……

其实从这些评论的热度来看,不难看出,面面俱到的全职太太顾佳的支线产出的话题和关注度最高。

这似乎在我们身边,又仿佛离我们很远。


观众似乎对穷人的生活毫无兴趣,是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,还是生活的向往和做梦的地方都在那里。

且不说,顾佳的生活中,面对贵族幼儿园对家长和孩子的严苛面试,临江豪宅的大HOUSE贷款压力,以及顶层太太圈里动辄几百万的爱马仕包包社交规则。


如果有人说,其他两个支线是普通家庭,讨论度也不低,深有带入感。

真的吗?小印不信。

参考王漫妮,在大城市漂泊的人中,有多少能负担得起每月拿出7000的房租、再拿出2000奉养父母呢?有遇到过高富帅撒钱式追求么?

哪怕大多数女孩怀抱着霸道总裁的梦想,遇见的也只是同阶层的爱情。


参考钟晓芹,上海本地人意味着什么,电视台编制的老公意味着什么,单位家属楼是什么神仙操作?

有车有房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,但这却是钟晓芹的新手配置,你说气不气人 ?


自身条件已经是无数人无法跨越的沟壑了,更别说她们神奇的际遇了。

生活的鸡毛蒜皮和蝇营狗苟,没有出现在她们的生活里。她们都在拼命向上爬,顾佳的向上勾一勾、给孩子更好的教育,王漫妮对伴侣的要求有钱又有趣,钟晓芹似乎佛系,但离婚后也开始有了打拼的诉求。


她们出入奢侈品店、高级会所、做花艺、下午茶、温泉旅馆,现实的压力仿佛隔着一层透明的玻璃窗陈列着,然后消费主义的陷阱和物欲横流的都市生活成了正确价值观。

小印的观感,就是太勉强了,金钱和物欲裹在这些人的身上。

正如现在大都市打拼的人,城市如同吞噬人性的怪兽,裹挟着每一个人往前走。


为了消解主角的居高临下,增添烟火气,弥补都市剧中穷人的缺位。《三十而已》中在每一集的尾声增加了一个小单元。

葱油饼一家,卖葱油饼的妈妈、快递员的爸爸、沉默的孩子。

作为都市生活的一个切面呈现出来,生活简单而温馨,但他们的故事没有声音。
兄弟篇《二十不惑》的贫困生,借钱不还,我穷我有理。


再联想《安家》中孙俪的母亲,无知妇女的面目可憎。

穷人不配谈恋爱,穷人的奇葩价值观,穷人的工具人属性愈发明显:强行接地气、强行造话题,似乎成为都市剧里的常态。


这样才觉得讽刺,底层只有生活,上层物欲横流。



都市剧悬浮是谁的锅

都市剧难道没有成长么?

早年间的都市剧,多是婆婆妈妈,家庭矛盾,鸡毛蒜皮的纠葛。不得不说,现在的都市剧已经不局限于此。

《精英律师》《翻译官》《谈判官》
      试图探讨职场精英。
《安家》
      想要分解大众关注的房产市场,家的定义。
《北京女子图鉴》《上海女子图鉴》
      希望展现大都市打拼的女性的艰难。
《三十而已》《二十不惑》
      的年龄视角和女性群像,也是别出心裁。


在题材和角度上,可以看到延伸和拓展,褒贬不一,但哪怕《三十而已》成为现象级的作品,爱情仍是主旋律,对生活的探讨也浮于表面

雪崩时,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。都市剧的悬浮又是谁的锅呢?

人物无法让人相信,排除演员的演技之外,服装造型组功不可没。

《恋爱先生》中,贫穷的女主角,露宿街头,却有几件衣服备用,并且保持了精致的妆发设计,很难让人相信她的悲惨。


除了人设与外表的反差,标签化的人物设计,大多数没有有力的情节依托证明

《欢乐颂》里,安迪作为职场精英穿着剪裁精致的西服套装,高雅而有气质。

似乎恰到好处,但金融精英的专业性,似乎只能从卖弄浅显的专业知识,其他人空洞的赞美里得到印证,这样的角色行为并不符合逻辑。


置景、场务和美术组也难辞其咎,都市工作生活场景只留下了崭新的新建痕迹和风格化的设计,却严重脱离实际

大学宿舍到底是什么鬼样子,很多人都深有体会。

但《微微一笑很倾城》里的男女生宿舍,简直堪比LOFT,学校的气息荡然无存。


《精英律师》的律师男主角,那充满设计感和寸金寸土的地段办公室,充满了高大上又脱离实际的虚浮感,精英人设气场拉得足足的,然而故事撑不起来,只显得人物德不配位、必有灾殃。


《恋爱先生》中科幻感十足的牙医诊所,更加让人窒息。

你确定这是牙医的工作场景?而不是病毒科学的实验室?


最后,不得不说,虽然编剧处于影视产业链的底层,资方、演员、导演、制片人都可以对剧本指手画脚,但剧本是主因!

无论在题材和切入角度不断转换,紧跟时代发展,关注社会热点,但故事始终在取巧,新瓶装旧酒、换汤不换药一直是编剧惯用的伎俩。

通过揣摩电视剧的目标观众心理、分析观众的喜好,编剧们渐渐掌握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故事结构模板,看新京报总结的都市剧套路,只能说是啪啪打脸。



时下热点话题+都市白领精英+套路化叙事,似乎成了都市剧的标配。

根据这些套路来进行故事和人物的设定,哪怕大众都能猜出后续的发展,俊男靓女、话题热点一铺陈,赶上暑假档、过年档的好时机,每年都会有爆款出现。


爆款的商业价值让资本趋之若鹜,可复制的量产和商品化是资本的诉求。

在数据表现上,霸道总裁爱上我、甜宠爱情和白领精英们的剧集表现良好,有话题度,有收视率,有捷径不走,为什么要吭哧吭哧、吃力不讨好地搞创新和原创呢?


况且,哪怕编剧的创作十分精彩,演员改了台词,导演改了拍摄,也是没辙。

编剧自哀自怜,常常自比代孕妈妈,孩子的基因和成长都与他们没有关系,然后,大量的、不负责任的行活儿出现,让本就不富裕、缺少好剧本的影视市场雪上加霜。


这样看来,这个畸形的产业链似乎是烂透了,每一个环节都容易出问题,我们能看到一部像三十而已的剧集,有可取之处,有部分共鸣,已经应该感谢上天?

因为,归根结底,套路化的剧情,悬浮的精英人设,完美无缺的爱情都是观众对市场提供的需求。



为什么套路得人心?

乙方生产,甲方买单!

从这个角度来看,这届观众好像也不太行。


三十而已之所以火爆,除了热点话题的狂欢,升级打怪的爽感,不同阶层生活的新鲜感,更多的是大家对其中与时代同行的女性价值观产生了共鸣


向前看、向钱看。
二十岁追求数量,三十岁追求质量。
好的房子,好的车子,好的幼儿园,好的教育,好的珠宝,好的包包。

当然,这并不是正确的价值取向。

所以顾佳被骗,到山中的茶园中找回初心;所以王漫妮发现,男友以不婚为名,行包养之实;所以被家庭庇护的钟晓芹,也受到了家庭的制约。


影视剧中,把冲突顶到爆炸,然后又可以重头再来,她们有依托、有资本、有运气、有巧合,历经一事然后成长蜕变。

顾佳有茶园在手,拉到了投资,跌跌撞撞重新站起来;王漫妮有前男友默默守候,闺蜜帮扶;钟晓芹有小奶狗追求,又赶上小说成名。

但在现实生活中,大家很难挣脱这些束缚,仍会一边被被物欲裹挟,一边挣扎求存

这就是影视的造梦功能。


与生活间隔太近的故事,如何平凡而有趣,如何将艺术与生活无缝连接,因为缺乏有效的审美距离,来源于生活,高于生活,并不是可以简单做到的事。

小众而高端的职业和阶层,幸运并美化的拼博人生,既能满足观众的窥私欲望和新鲜感,又能拉开距离,留出超出普通人想象力的创作空间,成为了首选。


这仿佛是现阶段都市剧生存的最好方式,也是这个万物商品化的时代的最好缩影。

影视剧的内容,会在观众的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价值传播。

我们可以离开生活,然后做个白日梦。但不要迷失在这片虚无的海洋里。



看一场艺术的展览   访一些有趣的人
推一个美好的物品  办一场文艺活动
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 印客美学 id:ink20160101
 商务合作 微信号   shaohe0102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